未拆的信 & 未尽的告别

Saturday, Mar 1, 2025 | 1 minute read | Updated at Saturday, Mar 1, 2025

@
未拆的信 & 未尽的告别

写给父母的信 //

我是一个很有分享欲、也很喜欢书写的人。

大学那几年,每次从家回学校前,我都会分别给爸妈写一封信,用贴纸封好,装进小小的信封,悄悄倒枕头底下。那是我当时能想到既温柔又克制的表达方式——不打扰他们,只留下一封信,像把心的一角轻轻安放在那里。

后来有一次回家,无意中在抽屉里发现那些信,仍然保持原样——封口未被拆开,贴纸还完好无损地贴在那里。那一瞬间,我有种很强烈的被辜负感。

之后,我就不再写信给他们了。

写给前任的信 //

后来给前男友写过很多信。或许不算是信吧,更多是一些叠纸小条,上面写着“记得早点休息” “别忘了……” “想你” “喜欢你”之类的话,叠成小星星、心形,放在桌子上,贴在柜子上。那是我觉得很浪漫的“陪伴方式”,像是我不在的时光里,也陪着他度过了很多岁月。

出国后,他弟弟拍了一张我写给他的小纸条的照片发给我,说我还挺浪漫的。那时候我才知道,那些叠纸从来没有被打开过。

他的解释是:“怕拆开叠不回去。”

我没说什么。只是从那之后,除了最后那封电子分手信,我再也没给他写过任何东西。

那封分手信很长,起码五千字起。我在清晨5点边写边哭,像是把自己心里积压的每一个委屈、疑问、不甘都摊开来,一点点拆解,一点点告别。分手之后的两个月,我收到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应,是在他醉酒之后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之前没敢看那封信,在电话里看着给了我什么回复已经记不得了。

HE IS NOT THAT INTO YOU. //

“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这是那段时间我最终承认的事实。

最浅显的原因也许是“没勇气面对”,但更深层的,是我们之间长久存在的“不沟通”。他是个沉默和躲避型的人,我也常逃避;我们很难在一个磁场下共存。我们的节奏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真的好难。

写信与期待回复 //

写信,是我尝试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的世界里,有太多话难以说出口,太多情绪无法被对方及时感知,于是我写下来。写给他们,也写给我自己。

只是,当那些信被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当你意识到那份心意从未被拆开——甚至连“尝试拆开”的动作都没有发生时,你就会开始怀疑,那些曾经的表达,到底有没有落到过谁的心上。

也许没有。

也许,有一天,我会重新写信。不是为了得到回应,只是因为那是我想表达的一种方式。依旧不会先确认这封信会被打开与否。

因为,我开始给自己写信了。

© 2025 鹿七七的愿望书

🌱 Powered by Hugo with theme Dream.

鹿七七的愿望书

发刊词

Hi,这里是 鹿七七00677X 的博客。鹿七七(或 鹿七七00677X)是我在互联网上的名字。

很早以前,大概是12岁的鹿七七(2007年),选定了《鹿七七的愿望书》作自己第一本书的名字。历经很多年,仍没能凑成拥有某种体系的随笔集,出书这件事随即被搁置。2024年初,鹿七七在一个心血来潮的凌晨录制了播客《鹿七七的愿望书》第一期。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从小学成绩倒数、频繁转学、问题学生、别人家的“坏孩子”,到在荷兰独自生活了三个年头的在读博士生。鹿七七是个怎样的人呢?这里不做定义。人啊,是需要慢慢品的。这一路,她有太多话想说了。很高兴在播客、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和大家会面。这些记录系统化还是从约莫 30 岁时开始,好像再不记录就晚了。

露马甲:播客《鹿七七的愿望书》和《PhD buddy 读博搭子》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 、荔枝FM、Spotify 、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等多平台同步。同名微信公众号也有更新(注:“鹿七七的愿望书X”是公众号名)。欢迎大家订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