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父母的信 //
我是一个很有分享欲、也很喜欢书写的人。
大学那几年,每次从家回学校前,我都会分别给爸妈写一封信,用贴纸封好,装进小小的信封,悄悄倒枕头底下。那是我当时能想到既温柔又克制的表达方式——不打扰他们,只留下一封信,像把心的一角轻轻安放在那里。
后来有一次回家,无意中在抽屉里发现那些信,仍然保持原样——封口未被拆开,贴纸还完好无损地贴在那里。那一瞬间,我有种很强烈的被辜负感。
之后,我就不再写信给他们了。
写给前任的信 //
后来给前男友写过很多信。或许不算是信吧,更多是一些叠纸小条,上面写着“记得早点休息” “别忘了……” “想你” “喜欢你”之类的话,叠成小星星、心形,放在桌子上,贴在柜子上。那是我觉得很浪漫的“陪伴方式”,像是我不在的时光里,也陪着他度过了很多岁月。
出国后,他弟弟拍了一张我写给他的小纸条的照片发给我,说我还挺浪漫的。那时候我才知道,那些叠纸从来没有被打开过。
他的解释是:“怕拆开叠不回去。”
我没说什么。只是从那之后,除了最后那封电子分手信,我再也没给他写过任何东西。
那封分手信很长,起码五千字起。我在清晨5点边写边哭,像是把自己心里积压的每一个委屈、疑问、不甘都摊开来,一点点拆解,一点点告别。分手之后的两个月,我收到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应,是在他醉酒之后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之前没敢看那封信,在电话里看着给了我什么回复已经记不得了。
HE IS NOT THAT INTO YOU. //
“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这是那段时间我最终承认的事实。
最浅显的原因也许是“没勇气面对”,但更深层的,是我们之间长久存在的“不沟通”。他是个沉默和躲避型的人,我也常逃避;我们很难在一个磁场下共存。我们的节奏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真的好难。
写信与期待回复 //
写信,是我尝试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的世界里,有太多话难以说出口,太多情绪无法被对方及时感知,于是我写下来。写给他们,也写给我自己。
只是,当那些信被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当你意识到那份心意从未被拆开——甚至连“尝试拆开”的动作都没有发生时,你就会开始怀疑,那些曾经的表达,到底有没有落到过谁的心上。
也许没有。
也许,有一天,我会重新写信。不是为了得到回应,只是因为那是我想表达的一种方式。依旧不会先确认这封信会被打开与否。
因为,我开始给自己写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