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节秩序 //
对许多人来说,时间的刻度往往靠地点与事件划分。而我,习惯守着一年四季的秩序,用季节来界定生活的节拍。只是过去的很多年里,夏天总被我轻轻略过,是排序中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不过,在我决定回望 30 岁前这段时光的时候,最想从夏天开始。
夏日初始记忆 //
在 29 岁生日之前,我对夏天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记忆。北方的燥热、南方的闷热、恼人的蝉鸣,还有总被人遗忘的生日,是我对夏天的基本印象。唯一算得上礼物的,大概就是学生时代的暑假。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去找姐姐,好像我第二个家就是她所在的地方。
29 岁那个夏天,我又为自己设定了新的庆生形式。被海上滑翔伞拽到空中的那一刻,我默默对自己说了句:“生日快乐。” 至于愿望,读博期间基本固定在两个:身体健康,早日毕业。到了博三,“早日”改成了“按时”;再后来,干脆去掉了时间的限定,只剩下“毕业”。
生日 //
“生日”成了一个久违又略显尴尬的词。记得去年父母把我的阴历生日按阳历过了,祝我生日快乐。虽然他们能记得已属不易,但还是有点哭笑不得。
那年夏天,我在法国尼斯的一座山上,和朋友边徒步边看风景。听到蝉鸣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为什么对荷兰的夏天没有特别印象——因为这里没有蝉鸣。
曾经教室外恼人的蝉鸣,现在想来竟是种熟悉的陪伴。失去了反而觉得夏天空落落的。有蝉鸣的夏天,唤起了一种久违的感觉。
荷兰的夏天则有另一种生物在鸣叫:乌鸦。它们成群结队地盘旋、叫着。对乌鸦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偏见,但它们的群居性还是让我略感震惊。夏天被乌鸦的叫声取代了,习惯之后便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之处——尤其是在没有固定假期的情况下,季节更像是背景,而非主角。
暑假 //
从研究生时期开始,我就习惯跟着老板的节奏决定暑期是否工作,什么时候工作和休假。暑假虽仍存在,却变得模糊、压缩。而荷兰的夏天本来也不长。
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夏季的白昼——阳光持久,好像白天时间一长,就能多做很多事似的。虽然至今也没真正追过几次日出(仅知道日出时间大约在清晨五点半到六点之间),但我对日落的经验却越来越丰富。
五月末的荷兰南部,太阳通常在八点四十到九点十分之间落下。如果天气晴朗,可以看到太阳完整的下沉过程。但如果遇上阴天,我往往会提前回家,拉上遮光帘,提前告别外界的昏暗。不喜欢晚上,尤其是被孤独与黑暗笼罩的感觉。
日落 //
前几天看到一场特别的日落,让我想起近几年印象最深的几次日落场景。说起来浪漫的瞬间不少,大多都与自己或朋友有关。
最近的一次,是 2025 年 5 月 26 日,周一。那天下午四点吃了顿算是“午晚餐”的饭,原本打算去健身房练体能,却突然没了动力。最后还是去了,在休息区坐下来看《不被大风吹倒》,看完还写了读后感。
等我离开健身房,已经是八点半。像往常一样,我抬头望西边的天,观察那天的云和光。那一刻,天空像是有上仙在渡劫——巨大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太阳,而阳光透过稀薄的云隙,在空气中形成很多束斜斜的光柱,带着微妙的灰影和金色辉光。形成的那个圆环仿佛等待着某位仙人回归天庭。抑或是某个犯错的小仙坠入人间开始历劫。
对夏天的感情是? //
回头看,或许我并不是单纯喜欢夏天。我喜欢的是长长的白昼、澄明的日落和亮堂的自然。讨厌乌云和阴天。也开始怀念那些曾经嫌吵的蝉鸣。它们的叫声不讨喜,却那么鲜活、有生命力。 而关于夏天,姐姐是很大成分让我喜欢这个季节的人。后面一定要专门写一篇关于姐姐的随笔。 夏天,是那个我曾经不甚在意、现在慢慢回味的季节。是我出生但鲜少庆祝的季节。是昼长梦短,光落我心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