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大风吹倒

Sunday, May 25, 2025 | 1 minute read | Updated at Sunday, May 25, 2025

@
不被大风吹倒

还是延续摘抄和小想法的形式写读书感悟。这是大学起延续下来的习惯。后面的one-line diary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篇读后感分享: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奋勇前进。//

从一本书《新华字典》和一个人(爷爷)讲起,爷爷与风对抗,纹丝不动决不后退的场景确实也给博四阶段的我有了点力量。不管阻力多大,都要努力往毕业奔。这本书确实像是莫言的读者见面会,和写给读者的信以及往年的随笔拼凑而成的一本书,但读起来轻松,也不算没有收获。莫言原来还真是别说话的意思。想来莫言本人和母亲的关系比较亲厚吧,毕竟得奖致辞也是围绕母亲进行的。

// 我的一天:东西多了,好东西反而少了 //

记录一天,可以是文字、播客、vlog等各种形式的。如果一天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还真是这样,选择多的时候反而不知道选什么, 而选择少的时候,很快就能做决定。在鱼龙混杂的市场,培养火眼金睛也成了正经事。此前也是这种做派,会被身边人指摘“假”和“虚伪”,但还是会保持这种作风。

确实也没什么真的非常值得讨厌的。如果真有,那内耗自己也是损失。确实对于关系亲厚程度不同的人,同样的表达接受度和感受也差很多。现在就能回复多年前朋友的提问了。她问我为什么班里xx也那么说话,我就不生气。因为xx说什么我一点都不在意。而对于你,我的朋友,你的这些话说是玩笑,确实全是吗?

正对其最近和不久前的虚无感了。不管怎样,意义感确实对我超重要的。

咬文嚼字范例哈哈。之前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且资质平庸。可是现在早就习惯了本身的自己。也会接受后面无论成长成什么样的自己。

// 毫无疑问,人是需要理想的,我是这么想的。 //

那可不是嘛。现在的理想,还是发挥自己的价值,对社会有用。听起来很宏观,但其实更想确认自己是有用和被需要的。之前探讨过早熟却社会化程度低这件事。确实,不管怎样,都是一直在成长的。终其一生,如果都不快乐,又有什么劲呢。

我此前也这么觉得,但始终不觉得读博会是我的高光。这段时间确实不不算轻松。但低估,也称不上。原来不管怎样的人,都会有相似的感受啊。感觉平衡不少。

// 我能够让自己安定下来的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心原则就是:不忘根本和坚持原则。 //

说起来挺俗的,但不忘初心,也一直是我走来铭记于心的事。之前一直在说的是: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其实也不全对。因为有些事确实是有真相的。

// 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是否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呢? //

记得有一期奇葩说辩论题目就是这个。与父母的对话,很多也是正确的废话,和朋友、其他身边的人,太多这种对话了。但如果只追求效率,我们的谈话将是多么冷冰冰和无聊啊。作为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吧。

过生日也是如此。好在现在30岁还年轻。小时候确实挺喜欢过年的。新衣服、压岁钱、串亲戚,每一项都和快乐有关。只是后来离家读书,加上家里人并不多,过年倒显得格外冷清。于是对过年的期待越来越少,甚至联欢晚会也没看过几年的。父母在,则家在这件事,有时候是确信的。但更多的还是没有归属感的彷徨吧。

这个五月真的过得好快啊。对毕业的焦虑与恐慌,在时光中忽隐忽现。不变的是,一直在往前奔,不管以何种速度。小时候的露天电影看了什么一点儿都不记得。但相比现在的影院体验,其实还挺怀念小板凳、大幕布和看着星星的观影场面的。

正如科研人的自尊不过也是建立在技术上的。实力才是硬道理啊。

之前一直希望自己和父母不一样。不想要她们的一些品质,又赞赏她们的另一些品质。潜移默化中,我复刻了父母的一部分,也长出了一部分崭新的自己。

还挺不好处理的事吧。朱之文的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有时候出名面对的还有很多无法预料或避之不及的麻烦。

生命力,有时候也是保留童真的表现。一直觉得自己没长大也在这。虽然没这么拼,但确实慢慢往前走着。走了20年到了一些人的起点,但不代表这段路不值得。还会继续往高处奔。

史铁生确实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是。这个描述还挺动人的。

// 关于怕黑,这段可太感同身受了 👇小时候怕黑的紧,母亲总是有意让我晚上出去帮她买东西。还真是让人恼火。不过后来,以为月亮是自己的守护神,大胆了一点点。直到现在仍有些怕黑,但已经到了可以不表现出来的境地。

// 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因人而异,而且是可遇不可求。 //

有时候觉得自己简直是天选写作人。非常适合做感受性记录和纪实性描述。比如朋友圈文案或者写作,总是能根据已有的东西再创。但如果让我构思一个不存在的小说,可就太难了。究其原因,我记不清读过的几部完整小说,甚至读完的小说和看的影视,情节记下了,最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说不出来。好像阅读的时候总是有着奇怪的关注点。而这些灵感的来源,就在看起来挺不好的阅读习惯中形成了。

//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 //

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写小说其实是以前也在想的事,作家塑造的任务要五感齐全才显得充盈。不管作家本人如何,但创造的人物要是这样的才好。这也是之前看小说的感觉。所以对配角都立体的小说简直欲罢不能。而真正脑海里的典型又举不出例子。

看影视也是比较喜欢群像题材的。一直很苦恼气味不能通过手机传递到通话对方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项技术能够发展到千里之外犹在身旁且五感皆通的境地。

// 所谓作家,就是在诉说中求生存,并在诉说中得到满足和解脱的过程。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 //

作家也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还挺感触的。被本书种草的一些作家及作品推荐:阿诚,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没读完的书,在莫言和蒋方舟的推荐下,或许会考虑再读下,不过不强求自己读完),帕穆克《雪》(到底能把雪写成什么样啊,好奇)。

就是这样啦。又读完一本书,成就感+1.未读完一本书庆祝🍾:《不被大风吹倒》

© 2025 鹿七七的愿望书

🌱 Powered by Hugo with theme Dream.

鹿七七的愿望书

发刊词

Hi,这里是 鹿七七00677X 的博客。鹿七七(或 鹿七七00677X)是我在互联网上的名字。

很早以前,大概是12岁的鹿七七(2007年),选定了《鹿七七的愿望书》作自己第一本书的名字。历经很多年,仍没能凑成拥有某种体系的随笔集,出书这件事随即被搁置。2024年初,鹿七七在一个心血来潮的凌晨录制了播客《鹿七七的愿望书》第一期。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从小学成绩倒数、频繁转学、问题学生、别人家的“坏孩子”,到在荷兰独自生活了三个年头的在读博士生。鹿七七是个怎样的人呢?这里不做定义。人啊,是需要慢慢品的。这一路,她有太多话想说了。很高兴在播客、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和大家会面。这些记录系统化还是从约莫 30 岁时开始,好像再不记录就晚了。

露马甲:播客《鹿七七的愿望书》和《PhD buddy 读博搭子》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 、荔枝FM、Spotify 、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等多平台同步。同名微信公众号也有更新(注:“鹿七七的愿望书X”是公众号名)。欢迎大家订阅关注。